近20年来我国基建大力发展,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十四五期间政府提出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议,政策靠前发力基建投资需求有望加快释放。传统基建包括交通、钢铁、房地产、电力、地下管廊等项目,均在“十四五”规划中被大量提及,其中机会较大的有配电网建设、地下管廊和房地产。
电力方面,随着国家电网的输配电业务盈利模式改变电网利润空间被压缩,行业增长点可能转向建设。未来电网将大量运用特高压技术,十四五期间规划总投资可达1900亿元,预计至少建成7条直流电线条特高压交流。特高压投资可分为基础建设、铁塔和线路以及站内设备,分别占到投资的35%、30%和35%。其中基建、铁塔和线路技术门槛较低,竞争格局分散,站内设备技术门槛高,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由于每年招标份额相对固定,特高压站内设备的龙头企业优势明显。
地下管廊方面,由于地下管廊建设长期被忽略。将148万公里的各种管道设计为一体,将建设管廊长度约为37万公里左右,所需最基本资金就将近4万亿元 “十四五”期间我国地下管廊建设仍将加速推进。假设十四五期间全国334个地级行政区每年平均建设地下管廊里程都能达到20公里,每年需要消耗8416.8万吨水泥、3540.4万吨钢材,各类管线亿元,五年内总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
房地产方面,随着政策调整,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改善,但市场信心还没有恢复,融资债券以短期为主,同时由于之前“三道红线的影响”民营房企在融资方面已有收缩,融资资源向国企央企集中。在“稳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当前房地产行业基本面持续驻底,边际改善政策持续,未来房地产政策存在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另外为响应去年年末政策,预计2022年会有更多的优质房企发行并购债。目前产景气度仍在低位,行业信用风险持续释放,行业加速出清,质房企有望受益,行业有国有化趋势。
投资建议:电力方面可以关注国电南瑞、特变电工、中国西电等;地下管廊可以关注交建股份、韩建河山、新兴铸管等;房地产方面可以关注中国建筑、金地集团、招商蛇口等。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疫情导致无法开工、国际关系影响供应链市场、国内基建投资增长低于预期。
2.1我国电网建设覆盖面广输电稳定,未来发展方向将是以特高压为骨架的电力物联网6
2.5钢铁行业大规模整顿仍在继续,减排政策减压有助于行业继续稳步发展15
传统基建包括交通、房地产、电力、地下管廊等项目。我国在经过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总量已达到全球的较高水平。但受土地面积、人口总量的拖累,基础设施的密度及人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全球141个国家的基建水平进行评估,我国以77.9分居于全球第36位,而我国人均GDP在2019年全球排名仅为69名。从基建评分各分项来看,信息通信技术排名最为靠前,以78.5分排在第18位;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排在第 24 位;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排名第65位,稍显落后。
该数据反映了中国在通信技术及高速铁路、公路等新型基建领域上靠技术革新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相对缺少公用事业类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分布极度不均衡,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人口和城市密度稀疏,造成各类基建密度稀疏,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也没有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匹配。
另外,我国各个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地下管廊等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下一步我国将步入补足各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差距以及各城镇内部自身短板的阶段。由此看来,我国传统基建还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业内人士认为:“十四五”期间,基建投资将重点聚焦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涉及骨干通道、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现代化机场建设等。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辅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实现。依此要点项全国各大身份制定的2022年投资计划基本都超过万亿级别,用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稳步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预期2022年上半年经济处于下行通道,预期政策将更加明确和积极。基建是一个与经济强相关的行业,从长期的趋势中可以发现基建增速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度高达0.87,而且基建向来也是用于刺激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因此当经济需要刺激,基建投入增加时,基建行业就能随着上涨,进而出现基建行情。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这样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当前聚焦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基建投资需求有望加快释放。
随着“十三五”结束我国传统基建日益完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不如从前,市场开始担心其投资空间。但是从“十四五”规划中来看,传统基建依然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的行业有先前被长时间忽视的地下管廊行业和大量用到新兴技术的特高压电网建设,潜力巨大。尤其是地下管廊行业,不仅能够拉动就业和经济还能够缓解产能过剩等问题。电网方面十四五规划建成7条直流电线条特高压交流是未来能够确定的增长点,期间特高压总投资将达1900亿元。地下管廊的发展计划如果能够顺利落地,则总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由于行业由政府规划建设,在考虑到建设的连贯性,已经占领市场的龙头企业受益可能较大。
房地产行业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较为萧条,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行业仍然是的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在对21年上半年期政策进行调整,在“稳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行业基本面持续驻底,边际改善政策持续,未来房地产政策存在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期间行业信用风险持续释放,行业加速出清,质房企有望受益。
交通运输方面,公路铁路作为各个地方政府基建项目传统发力点仍然有部分上升空间,由于之前的大规模建设使我国路网基本完善,后续重点将在旧路改造和路网联通。建设力量闲置问题可能会更为严重,未来可能需要仰仗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国外输出。
另一项市场内部大规模清出整合的是基建材料中的钢铁行业,由于国家希望从清除落后产能和提高行业集中度来解决产能和质量问题,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龙头企业优势将更为巩固。
电力系统可划分为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售电、调度六大环节,除发电外均属于电网产业链,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基本垄断了我国电网行业。截止2018年底,国家电网110KV及以上输电线万千米,占我国输电线万千米,占输电线%的输电线路主要归一些地方小电网所有。但是随着双碳政策的落实,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对电网的运营方式、规划建设、和管理调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没更高,未来小型电网企业的生存将更为艰难。
但是随着国家电网的输配电业务盈利模式由过去的赚取购售电价差变为收取“成本加收益”的过网费基建,国家电网利润空间被压缩,未来电网的增长点可能转向电网建设。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能源出产地区与用电密集地区重合度较低,2009年前后,国家电网提出发展坚强智能电网构想,即建设以特高压为骨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并将坚强的特高压网架与电网智能化高度融合的坚强智能电网。在2019年 ,国家电网又在两会上提出建设“三型两网”建设目标,三型即“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两网即“坚强智能电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建设运营好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打造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我国电网的发展方式又迎来了一次以特高压为主的重大变革和创新。
智能电网建设开展,电网投资开始向配电网环节倾斜。长期以来,我国电网投资存在“重电源、轻电网”的情况。受益于基建刺激叠加环保需求,特高压工程建设加速,工程累计线公里,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63%,预计2022年能够达到44613千米,增速可达6%。输送电量增长幅度也非常大,年均增幅达到27%,且每年增速都超过20%,至2020年国家电高压跨区跨省输送电量达20764.13亿千瓦时,预计2022年达到28346.11亿千瓦时,增速达到16%。
我国特高压建设潜力庞大,十四五期间规划总投资可达1900亿元。截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将特高压输电项目投入商业运营的国家。2021年3月,国家电网发布双碳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2025年国网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将达到3亿千瓦(包括部分特高压 交流和超高压线路)。特高压直流需要配套特高压交流,另外国家电网还规划要在十四五期间完善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和区域环网,目前已确定新建5条特高压交流,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线路纳入规划。另外,国家电网早已经启动混改并首次向社会资本开放特高压投资,通过解决资金问题进一步增加特高压持续建设的确定性。十四五期间规划建成7条直流电线条特高压交流,按照直流/交流线亿元推算十四五期间特高压总投资将达1900亿元。
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国际能源合作有望发展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海外输出的典型代表。从资源禀赋来看,可利用蒙古、俄罗斯的化石能源满足我国用电需求;我国的清洁能源也可以输往巴基斯坦、五个斯坦、阿富汗、尼泊尔、东南亚等国家,实现电力互通互联。
特高压相关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的电源控制端、中游的特高压传输线路与设备、下游的配电设备。其中特高压线路与设备是特高压建设的主体,可进一步分为交/直流特高压设备、缆线和铁塔、绝缘器件、智能电网等。
特高压投资可分为基础建设、铁塔和线路以及站内设备,分别占到投资的35%、30%和35%。其中基建、铁塔和线路技术门槛较低,竞争格局分散,站内设备技术门槛高,呈现寡头垄断格局,且由于每年招标份额相对固定,特高压站内设备的龙头企业优势明显。
地下管廊全称为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不仅能够解决居民生活问题,还极大方便了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此外具有一定的防震减灾作用。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晚,1958年才在北京附近铺设第一条地下管廊,20年之后才有第二条管廊问世。
我国地下管廊可建设空间大,能拉动较大规模的基建投资。长期以来,我国对地下基础建设较为忽视,突出表现为地下管道的建设 和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地面工程。截至2011年,我国城市仅供水、排水、燃气、供热4类市政地下管线万公里,但是这些管线多为填埋铺设,如果遇到检修和改善等需要开凿路面,对交通影响非常大。
相较于同样人口密集的日本,我国地下空间的利用率较低。根据《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加速增长,2018、2019年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分别为3244.36、4679.58公里,分别同比增长34.16%、44.24%,在2018年高基数基础上,2019年我国地下管廊增速进一步上升,但还远远不够。
另外目前我国管廊建设法律法规不完善、技术规范不健全、投融资和运营模式不明确等问题也制约管廊建设快速发展,也影响到企业投资积极性。而对于管线而言,开挖的一次性成本在150万左右可用时间在5~10年左右,可是进入管廊每年要缴纳的费用为20万元,各个管道单位缺乏入廊意愿,项目落地受阻。但事实上管廊使用寿命更长。管廊内铺设管道,避免了管道与土壤和地下水的接触,减少了腐蚀,能够延长管道使用寿命。但就综合管廊使用寿命可延长至100年。结合反复铺设和维修成本,管廊的整体经济性要高于传统直埋。
“十四五”期间我国地下管廊建设仍将加速推进。我国城市正在往精细化方向发展,为满足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需求,管道改造迫切性上升。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十四五”期间必须把管道改造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来抓;为迎合“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会议明确了“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的政策取向。多地在政府也在工作报告中提及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的“高频词”,地下管廊的改造和建设有望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发力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或超市场预期。
如果政策和规划顺利落地,我国地下管廊建设将进入爆发期。如果按照综合管廊的设计模式,将148万公里的各种管道设计为一体,建设管廊长度约为37万公里左右,在不计算拆迁等成本的情况下,所需资金就将近4万亿元。假设十四五期间全国334个地级行政区每年平均建设地下管廊里程都能达到20公里,则总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根据过往经验来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融资方式包括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政府企业联合出资模式(PPP)、特许权经营模式,企业一般在里面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工作,后期政府分期购买服务。由于地下管廊规划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项目招标时候会首先考虑在合作过和正在合作的企业,已经在各地铺开工程的龙头企业优势明显。
在提升城市有效运转的同时,管廊建设能够拉动广泛的经济发展效应。管廊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施工、管网监测、管线入网、供电、照明等附属工程,另外各管道入廊也需要按照标准采用特殊的管材。
其中管廊中土建工程部分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或者预制拼装管廊结构,结构设计年限应为100年。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来看管廊本体投资总额在 5.1~36 万元/米之间,其中施工费普遍占比50%左右,附属设备费占比3%~7%,基本预备费占比9%,材料费(其中主要包含混凝土、水泥、钢材)占比在36%~37%之间。《指标》同时提到1米管廊建设大约需要12.6吨水泥,5.3吨钢材,按照334个地级行政区每年平均建设20公里的标准,每年需要消耗8416.8万吨水泥、3540.4万吨钢材,分别占到2021年水泥和钢铁总生产量的3.8%和3.1%。能够有缓解决我国钢铁和水泥产能过剩。
专业管线包括:给水、再生水管道和排水管渠采用的钢管、球墨铸铁管、塑料管;天然气管道采用的无缝钢管;热力管道采用的钢管和保温层及外护管紧密结合一体的预制管;电力通信采用的阻燃线缆。其中电力管线元/米,通信管线元/米,燃气管线-3400元/米,管线亿元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正面临多重困难。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共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至1980年以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为起点,商品房制度改革正式开启。在40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行业经历了发展,旺盛,到现在逐渐收缩的过程。整体来看,“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从增量上限制了房企融资,房企融资受到严格管控,影响了企业加杠杆拿地、开工的能力;居民预期下行,导致销售市场转冷,进一步压低了企业盈利的预期,打击了房企;部分房企信用风险持续暴露,又对市场供需预期都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不少房企公告 2021 年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总体来看,多数企业的表现不及市场 预期,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减少90%以上的情况。
政策托底初现,商品房销售回暖。受2021上半年严厉政策影响,政策影响下,行业低效产能加快出清,高负债企业杠杆率持续下降,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同时无可避免发生市场迅速冷却,各项指标开始出现大幅度下滑现象,房地产企业现金流持续紧张,甚至影响其正常经营。但是8月份开始,房地产政策开始转向,主要体现在对房企金融风险的关注、对房贷投放的放松等,地产行业政策边际持续得到改善。近期房地产行业债务融资缩减,房企财务杠杆将下降,有利于化解房企信用风险;房企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支持并购融资工具、并购贷款等 政策陆续出台,房企资金断裂风险降低;随后,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预收资金监管规定调整、公积金政策变更等政策相继发布,房地产政策持续放松。2021年三季度开始利好政策频频发布,行业相较于2021年第三季度已略有好转。2021年12月,商品房销售额已回升至20263亿元。2022年除夕到年初五,楼市主力二线万平方米,相较去年春节假期同增33.5%,市场回暖明显。预计在多轮利好政策指导下,全国楼市将出现企稳回升。行业政策环境和房企融资环境的改善是行情主要催化剂。
尽管房地产行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融资形势,但是能够在非常时期能够成功发行债券或信托的房企通常来说财务更为健康,或者是有隐性背书的央企和国企,因此总体而言融资成本并未明显上行,尤其境内债融资成本不升反降。房企债券融资仍以境内债为主。
在“稳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当前房地产行业基本面持续驻底,边际改善政策持续,未来房地产政策存在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目前房地产处于政策管控放松向外部融资渠道修复和商品房销售回暖传导的阶段,房地产投资的恢复仍需一定时间。1月境内融资债券发行期限下降,境内债券融资发行平均期限为3.9年,较上月减少约1.1年,其中一年内短期债券占比升高至29%,影响整体发债周期表现。1月境外券融资发行平均期限为1.4年,较上月减少约0.3年,1月新增10笔境外债中8笔为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券。发债周期减短对应市场信心不足的表现,在资本市场信心修复前,仍然要以短期债务为主。
2021年在“三道红线”等监管指标的压力下,此前在杠杆使用方面相对更为激进的民营房企在融资方面已有收缩,融资资源向国企央企集中。数据显示,21年前三季 度国企央企境内债发行规模占比达到70%左右,已处于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在房企流动性风险蔓延之后,境内债一级市场更是几乎成为国企央企的天下。第四季度国企央企境内债发行规模占比达到 90%;全年来看,国企央企境内债发行规模占比达到74%;金融资源向国企央企集中。“十四五”首次将长租房写进五年规划,住房租赁市场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加速建设将对房地产投资形成重要拉动,预计2022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在3400-3900亿元,有国家背景的建筑地产企业承担这些业务的可能性很高。行业出现国有化趋势。
另外从21年12月起,并购融资(包括并购贷款、并购公司债、并购中票等产品)已开始全面推进,招商蛇口与建发房地产分别成功发行12.9亿元与10亿元并购债,并明确融资用途。这是对2021年末政策的积极响应,预计2022年会有更多的优质房企发行并购债。
目前产景气度仍在低位,行业信用风险持续释放,行业加速出清,质房企有望受益,行业有国有化趋势。
房地产行业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较为萧条,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行业仍然是的我国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房地产产业本身和产业连锁占中国GDP的30%以上,其中房地产业本身约占11%,而房地产产业链总量占20%以上(直接影响占10%,间接影响占10%以上)。这也表明了房地产产业链对显示出经济的重要性。房地产产业链包括房地产和房地产带动的家纺、家电、机械、水泥、钢筋等产业。广义房地产产业链不仅受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等)的影响。狭义的产业房地产链主要是指与房地产开发过程、住宅建设、住宅配套和住宅服务相关的牵连产业。产业房地产链与其自身的发展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其中工程类包括:基础工程、供配电工程、消防工程等;服务类包括: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土地评估等;设计类包括:工程设计、装修设计、电力设计以及人防设计等;主体材料包括:防腐、防水、门窗幕墙、保温等;装饰材料:吊顶、板材、石材、家具家电等;另外特色小镇、产业园区、海外地产、养老地产、商业地产等都包含在房地产产业链中。
中国公路总里程位列全球第三,但一对比人均水平就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从我国各地区的公路总里程看,西部地区最高,这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城市密集度不高有很大联系,而东北地区受地域面积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公路里程远低于中国其他地区。铁路交通方面的情况与公路类似,2018年中国铁路总里程为13.17万公里。
我国交通运输问题在于人口集中度太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水平远高于东部。因而,接下来应考虑的是,除了保证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畅无误,还要通过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完善,吸引人口向中西部流动。
交通运输部表示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改建高速2.5万公里,其中新建2万公里,扩容改造5000公里,建设改造普通国道5万公里,建设改造普通省道4.5万公里,农村公路60万公里。东部地区以繁忙通道扩容改造为主;中部地区在加快打通剩余待贯通路段的同时,兼顾重点通道能力提升;西部地区以待贯通路段建设为主。
国家铁路局则表示“十四五”时期要强化国家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建设。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在建、已批项目规模达3.19万亿元,将坚持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分类分层推进建设。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铁路基本覆盖城区人口20万以上城市,高铁覆盖98%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另外还需要加快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完善尽快提高货运量。
其中,由于省际规划等因素,高速公路企业长期以来存在地域壁垒由各省建造和运营,各公司经营的状况和当地经济环境有关很,不产生市场竞争。公路施工按照公路等级严格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目前我国公路行业主要分有两级梯队,一级梯队前身大多直属交通部、交通厅的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形成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与下属施工单位的直接隶属关系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二级梯队体制较为灵活,但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据中国公路网数据,省级公路专业施工队伍闲置力量近五年仍达到1/3。
铁路建设包含铁路设计施工和铁路装备制造两个大项,铁路建设施工市场,长期以来主要是由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承担,两家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比份额超过90%,随着市场逐渐开放,相继引入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电建等企业。在铁路设备制造市场(主要包括机车,铁路车辆,通信、电气以及控制设备等),中国中车(包含全资及控股子公司)一家独大,市占率超过80%。在铁路运输服务以及养护市场,主要是由国铁集团及其下属各地方子公司承担,由于国内铁路运营的特殊性,市场竞争关系较为稳定营收状况也和当地实际状况关联性较大。
钢铁业是我国为数不多在全球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目前我国钢铁供给和消费均占据全球的一半以上。根据世界钢协统计的数据,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106530吨,占全球比重为56.7%。2019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9.453亿吨,占全球比重50.04%。但在2021年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自身行业变化、双碳环保政策和国际形势复杂的影响,我国全国粗钢产量103279万吨,同比下降3%。
国家希望从清除落后产能和提高行业集中度来解决产能和质量问题,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实际上,我国钢铁行业现在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价格参差不齐等多重问题。从2016 年政府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落后产能出清的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同时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加快了步伐,从2016年9224家企业锐减至2020年5175家,2021年略有回升至5437家。另外2017年之前我国行业集中度较低,导致我国国内钢铁价格无序竞争,质量难以保证,还使我国铁矿石对外话语权薄弱。提高产业集中度后,可以淘汰低端产线,使超大型钢企的力量更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也可以提高钢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钢铁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钢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月,钢产量排名前10位、前20位的企业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0.39%、54.85%,分别比2020年同期提高2.99个百分点、3.26个百分点。2020年,工信部提出打造若干家世界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专业化一流企业,力争前5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40%,前10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60%;加快推进兼并重组。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组建并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政府降低减排压力,确保行业产量稳定同时安全降碳。我国钢铁行业目前面临的第二个重大的问题是双碳的硬指标问题。钢铁行业是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在主要部门中排放量仅次于电力热力行业,所以在制定碳减排政策初期给与该行业较大的压力。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均降低5%等目标极大的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于是在2022年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三部委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中将“力争率先实现碳 排放达峰”改为“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均降低5%” 改为“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的降碳步骤有助于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稳妥推进,钢铁市场平稳变化。
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展开,国内铁矿产业相关公司迎来高景气度。原材料供应同样也是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的重大因素,目前国内铁矿进口依赖度高达77%。《意见》中提出了“资源供应稳定”的要求,在政策驱动下,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矿山将进入一轮稳步扩产,包括难选矿综合选别和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将逐步得到强化。期间,以矿石、矿山开发开采机械为主业的公司将受益。
市场预计2022年的钢铁行业整体形式则相对乐观。目前钢铁市场供需两端整体仍然偏弱,但由于钢铁产量属于典型的“升易降难”短期内产量很难出现大幅度下降,随着行业整改完成钢价将步入趋稳态势,同时下游部分行业需求(基建、汽车)景气度边际改善;行业进入新周期(控碳+超低排放+兼并重组+不鼓励出口),竞争格局改善,供给调整能力增强,市场清出和整合速度加快,龙头企业优势更加巩固。
国家发改委提出的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要求,政策靠前发力,基建投资需求有望加快释放,各项子行业均有增长点:
输配电业务盈利模式改变,电价利润空间被压缩,未来电网的增长点可能转向电网建设,由于每年招标份额相对固定,特高压站内设备的龙头企业优势明显。
房地产景气度处于低位,行业信用风险持续释放中,行业加速出清,长期来看,优质房企有望受益,未来国家将大力发展保障性凭租住房,有国家背景的建筑地产企业可能承担起这些业务。
地下管廊规划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项目招标时候会首先考虑在合作过和正在合作的企业,已经在各地铺开工程的龙头企业优势明显,管材企业也值得关注。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疫情导致无法开工、国际关系影响供应链市场、国内基建投资增长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