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大陆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是工业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电力和通讯系统,现代工业就无法运行。你比如公路和铁路,这种大规模的物流方式使得商品能够低成本的流通,这样才能将无数距离遥远的消费者和消费市场聚起来,形成工业发展需要的规模化市场,这样才使得工厂-这种高成本、大规模、专业分工的生产组织方式变得经济可行,否则,就会回到传统中国那无数个方圆十里自给自足的小经济圈模式,那种社会经济状况下是发展不起现代工商业的,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根本不可能发展出近代工业的根本原因。
当甲午战争后,中国确立发展现代工商业的目标后,摆在当权者-当时的大清王朝面前的就是修铁路的巨额开销,这个开销是大清王朝几十年财政都支付不了的巨额账单,于是一步步尝试着一点点的修铁路,直至倒在修铁路的路上-四川保路运动导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很有意思)。孙中山愿意放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最后换取中国铁路公司总经理一职,呵呵,十万英里铁路就能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可惜,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十万英里铁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啊!
正常一点的国家都想将基建弄好。基建不止是铁路、高速、网络硬件(基地站)或是发电站这些基建高大上的玩意儿,还包括了排水、污水处理、水肥处理那些的。处理大小便、垃圾、厨余等也是基建要解决的问题。你说这些有什么影响?欧洲中古时期的城市人口到了一定的基数就上不去了,原因就是传染病的横行,归根究底还是大小便、垃圾和厨余的事。伦敦的下水系统要到进入工业时期才开始有规模性的发展和安排。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说,基建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必要条件。你人多没用。厂子要水电。员工要大小便。很多国家发展不起来归根究底就是基建有问题。基建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没有那个钱去搞(相关人员口袋还没塞满就没钱了)。就酱。
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甚至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法,早在二战前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就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发展道路。然而这么做必须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钱、资源)和上层建筑(人才、技术)。对于我国来说基建,我们刚好处在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同时又有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时期。
其实不光不光我们热衷于基建,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体都离不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管是港台地区、欧美列强,还是临近的日韩新马都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
现在觉得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刚好是因为中国处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大致上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不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决定了中国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做“基建狂魔”。
美国的伟大工程主要集中在30年代至70年代,帝国大厦、金门大桥、胡佛水坝等基础设施的体量至今都还能在榜单上保持前20左右的地位。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在70-90年代,代表作是青函隧道、明石海峡大桥、台北101和雪山隧道,这几项工程至今都还是同类建筑中的翘楚。
这四大“发明”,每一项都离不开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最直接的包括强大的和通信网络覆盖(没有网的地方单车要怎么解锁呢?)遍布城乡的便捷交通线路(还记得淘宝曾经有平邮选项吗?)、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要是拉闸限电,什么也玩不转)。
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宣传机关的话,不一定全部是事实。也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
我不知道这20国青年都来自哪些国家、哪些领域。但是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高铁、二维码是日本人发明的(扫码支付严格来说是一维码时代就有了的技术),共车早在50年代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就已经出现,美国亚马逊才是网购的祖师爷,同时也是现在的巨头。
回过头看一些基础设施的账面数据,丹昆特大桥号称世界第一长桥,可是这座桥实际上指的是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段164公里长的高铁陆桥。就桥梁工程本身来说,其在工程学方面的意义显然要低于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这样的工程。而港珠澳大桥在人工岛上进行桥隧转换的技术含量虽高,但实际上连接瑞典和丹麦的厄勒海峡大桥早在20年前就已经采用过这种工法建设,而且这还是一座公铁两用双层桥梁。
所以,再为祖国的发展打call的同时,我们要记得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这问题很综合、很复杂,真要写可以整出好多本大部头来——但换个角度,越综合的东西、其实也可以越简单:
1、基建水平越好,各地之间的交汇困难越低,商业发展就越有空间和潜力。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否则没人来投资、你的竞技宝JJB产品也运不出去。
2、基建通过大规模的提前消费、带动基础行业钢铁水泥等部门的扩张膨胀,同时也扯动了无数相关行业的连带发展,可以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所以上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才主张大搞基建。
3、基建规模越大、技术经验积累越多,越容易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譬如中国在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大搞基建,不但消化了国内因为世界经济危机而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产能、不但养活了大量本应失业的人口,而且还密切了与当地国家的关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范围和软实力。
但基建也不是随便搞的,其中必然有个性价比权衡的问题、有个多久能够获得足以抵偿成本的社会效益问题:哪怕象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用贷款甚至亏本经营来实现最终获益,也仍然绕不过这个关键。
这些年,但凡判断将来几十年间可以回本的基建,能修的差不多都修了,剩下的要么是荒无人烟之所,要么是实难回本之处。这些地方投进去的资源,就真是实打实的亏了。
所以中国基建拉动经济的路子已经基本到头,未来不可能再有这么多的项目——这也是这些年为什么一直强调可持续发展、一直强调经济转型的根本原因。
有两个项目无论投入多大永远也不会嫌多的竞技宝JJB,一个教育,一个基建。我们撇开教育不谈,就谈基建吧。墨脱为什么穷,就是因为路不通,路通财通这是老生常谈了。为什么佛山顺德能够成为全国百强区前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顺德的路网在90年代已经十分发达了。再者,基建创造的就业机会,还有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是十分可观的,毕竟钱要流动起来才叫做钱~